新聞周報:2021/08/30-09/05

(1) 立陶宛中國關係緊張影響文化交流 節目、出版喊停

(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近來立陶宛與中國關係陷入冰點,因立陶宛政府先前宣布將與台灣互設代表處,此舉已採到中方紅線,中國上個月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也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大使,這也是歐盟史上首次有成員國駐中大使遭召回。而近期雙方文化交流也受政治關係影響,立陶宛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伊萬納斯卡斯日前便表示,立陶宛在中國的文化藝術活動已陸續遭取消或暫停,而翻譯書籍等出版工作亦受到限制。


立陶宛在宣布互設代表處前,已有諸多引起北京不悅的舉措,如在《2019年國家威脅評估報告》中,首次將中國視為國安威脅,近來國會表決通過認定中共在新疆實行種族滅絕,以及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互動機制。近年來歐盟對與中國合作更為謹慎,各國民眾對與中國交流也表達疑慮,如匈牙利民眾近來抗議復旦大學在布達佩斯,而立陶宛與中方關係惡化,似乎也代表如何經營與歐盟成員國的關係,將是北京的一大挑戰。



(2) China Has Two Paths to Global Domination

(Foreign Policy)

(圖片來源:Foreign Policy)

這篇專欄是由Hal Brands 和 Jake Sullivan所合著,前者為JHU SAIS教授,而後者則為當前美國白宮安全顧問,而此篇文寫於2020年的美國大選前,因此某種程度上,反映當前華府決策單元內部對於中國之看法以及態度。於文中,作者們開頭回顧了近年來中國所懷有的擴張行徑,包含於海權的競爭,以及於高科技產業的稱霸,顯示出中國所抱持的“修正主義”特徵,同時也說明道中國未來大戰略的可能走向。 作者們認為未來的中國將存有兩種的“稱霸”路徑,雖然文中並沒有直接點出,但很明顯兩作者所採取的理論角度為攻勢現實主義與霸權穩定理論。第一條路徑,作者認為,中國將試圖仿照美國的門羅主義政策,於西太平洋內爭取海權,以確保自身安全,因此中國將極力打造與美國匹敵的艦隊,以確保其將第一島鏈納入勢力範圍,而作者認為此為大多數美國戰略家所預測之路徑,乃因這個版本的中國完全仿效19世紀美國。但是,正如同J. Mearsheimer於《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所寫道,崛起霸權不會主動向既有強權挑起一場不可能勝出的軍備競賽,而作者於此篇文章也提出類似觀點,認為中國當前難以於軍事場域勝出美國,因此將於地緣政治上往歐亞大陸與印度洋發展,並且在國際建制、科技產業、經濟的相互依存各層面上施加影響力,以形塑屬於中國的國際秩序,透過經濟實力支撐政治影響力,並將影響力轉換為國際建制,而在此情況下,中國於西太平洋僅需維持與美國軍事上的權力平衡。 綜上所述,若以國際關係理論切入,第一條路徑明顯符合攻勢現實主義之看法,而第二條路徑相對而言較為偏向霸權穩定理論。而就目前中國之外交政策而言,可以觀察到的是中國似乎為雙頭並進,但較為著力於第二條道路。但兩位作者忽略的是,雖然中國正試圖打造、改變、滲透,後冷戰時代的國際秩序,可是正如J. Nye所指出,中國的軟實力不足將成為中國挫敗的可能性之一,因此中國是否能有效打造其之國際秩序,仍有待觀察。



(3) 習近平中共黨校講話強調「丟掉幻想、勇於鬥爭」為何引發關注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9/1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中央黨校開學典禮時發表演講。談中鼓勵年輕黨員「丟掉幻想、勇於鬥爭,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寸土不讓。」不禁讓人聯想到中國近年來的戰狼外交,一種充滿鬥爭意識的戰略。部分分析師認為中國將更堅定擁護其自身體制以與美國等民主國家對抗,尤其在新冠疫情以來整個民主國家間瀰漫一股反中的意味。好比前日歐盟以壓倒多數通過《歐盟-台灣關係與合作》,抑或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韓國人心中最不受歡迎國家。另一部分的評論者認為這只不過是重申共產黨的基本精神,尤其是在中央黨校發表,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也許並非外界所臆測那般。 上述的談話許多分析師認為是中共對國際局勢的警告,但筆者認為這是習近平對共黨內部的宣示,重申他會凝聚黨內的力量,並且權力核心仍在其手上,尤其他說:「總想過太平日子不想鬥爭是不切實際的」聽起來更像是在警告黨內人士。不論這番談話的對象是誰,可以確定的是在未來習近平路線仍為黨內主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新聞周報:2021/08/06-08/22

新聞周報:2021/10/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