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1的文章

新聞周報:2021/09/20-09/26

圖片
(1)   China tries to rally national pride as it paints Meng Wanzhou’s release as proof the US targeted an innocent woman for political reasons ( 南華早報 ) (圖片來源:South China Mourning Post) 近日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已遭加拿大釋放,中方也釋放兩名加拿大公民。而孟晚舟回國後,更強化中國民族主義,中國的宣傳部門無不藉此煽動民族情感。 這篇文章指出,中共官方強化孟晚舟的受害者形象,包括外交部強調孟晚舟事件是對中國公民的政治打壓,美國與加拿大此舉為的是打擊中國的高技術企業。又或如人民日報上的一篇社論,指出孟晚舟並未觸犯加拿大法律,美方與加拿大強調的法律不過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工具。而中國官方更將孟晚舟回國視為中國外交的勝利,也點燃中國人的愛國情緒。文章中採訪幾位中國的國關學者,多半認為孟晚舟釋放象徵中國外交的韌性,甚至認為這顯示美國不過是紙老虎,只要中方堅持立場,美方便毫無辦法。可預見的是,習時代的中國民族主義,已從過往強調的屈辱感,轉向中國要有自信,從這次官方大肆強調「外交勝利」來看,更可見這點。   (2)   China Is a Decline Power and That’s the Problem (Foreign Policy) (圖片來源:Foreign Policy) 以往談論到中美關係可能產生之戰爭,學者們通常都以修昔底德陷阱的角度出發講述兩國間可能爆發之衝突。修昔底德陷阱為基於國際無政府狀態下,正在衰退之霸權國家對於權力正在上升之挑戰國家所產生之不安全感而發動之先發制人戰爭,或者是正在崛起之挑戰國因實力超越霸權國後所產生相對剝奪感,為了尋求更多權力而針對既有霸權所發動之挑戰戰爭,上述之兩種戰爭皆屬於修昔底德陷阱之意涵。而此篇文章之作者H. Brands和M. Beckley從另外一個角度修正和談論修昔底德陷阱,作者認為過往之強權戰爭,雖然存在下降中之既有霸權與上升中的挑戰霸權,但過往談論修昔底德者忽略了挑戰霸權享受後發優勢之紅利後,所迎來之衰退,如德意志帝國以及二戰時期之日本。 而作者除了以過往之歷史經驗佐證其論點,更近一步談論到未來的美中關係,並...

新聞周報:2021/09/13-09/19

圖片
    (1)  中國正式宣布 申請加入CPTPP (Reuter)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商務部於16日宣布,已向紐西蘭提交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書面信函,此舉無疑對國際政經局勢造成相當大影響。日前中國外長王毅出訪新加坡時,新國外長維文便表示歡迎中國想加入CPTPP的意願。 此篇新聞提到,即便中國已申請加入CPTPP,仍會碰到些阻力。CPTPP輪值主席國日本方面已表示,將仔細觀察中國能否遵守CPTPP的高標準規則。日本財務副大臣中西健治則認為,中國此舉可能是為了避險台灣加入CPTPP。另一阻力則為澳洲,當前中澳關係極差,澳洲貿易部長特漢(Dan Tehan)便表示,在中方停止貿易打擊澳方出口與恢復兩國部長級接觸前,澳洲都會反對中方加入。中方此舉有待持續觀察,但CPTPP最初是歐巴馬時期試圖與中方RCEP抗衡的主張構想,台灣方面也希望能加入,中方此舉除了試圖突破當前西方的圍堵外,恐將使台灣加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2)  美軍將領米利致電中國 拜登表示對其有信心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圖片來源:中文網) 於今年年初美國總統交接時期,川普支持者因對於開票合法性存疑為由,並受到川普本人之鼓舞,而發動暴動並攻入美國國會山莊,導致早已劍拔駑張的美中關係存在一層不確定性的面紗,中方擔心美方尤其是川普本人,利用總統之行政權力下達對中方實行攻擊之命令,已延長總統交接之時間。因此為了避免美中之間誤算而引發不必要之衝突,作為美方最高軍事將領之米利致電於同樣為中方軍事將領之李作成,以緩解雙方之不確定性。 這起事件為當時國會衝突之小插曲,原本為兩國軍事將領間的秘密通話,但現在為B. Woodward 和 R. Costa所披露。關於米利所做之行為是否正確,得以從正反兩面而言之。反面而言,米利之行為雖然出自好意,但實質上則為讓軍事權力脫離總統之掌握。然而,就正面而言,米利的行為有效的緩解兩國之敵意,並且此等作為也實質上避免總統因個人利益而發動戰爭。雖然報導一出後,米利將軍尚未遭到處置,但米利將軍是否為叛國或越權,同樣值得令人審思。

新聞周報:2021/09/06-09/12

圖片
  (1)  【支聯會案】保安局建議 將支聯會剔出註冊公司名單 蔡耀昌:等同政府解散支聯會 (立場新聞) (圖片來源:立場新聞) 日前香港律政司正式起訴支聯會主席李卓人、副主席何俊仁與鄒幸彤與支聯會,控告罪名為「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上個月國安處便向支聯會發信,引用國安法要求支聯會在兩周內交出相關資料,並聲稱支聯會為「外國代理人」。支聯會則在本周二拒絕交出資料,指出這些要求不合法。 而支聯會前常委蔡耀昌目前表示,有現任常委收到保安局局長發出的信件,指支聯會涉嫌危害國家安全,擬引用《公司條例》,向特首及行政會議建議,將支聯會剔出註冊公司名單,此舉形同港府解散支聯會。保安局則表示,此舉乃出於維護國家安全的考量。 在國安法通過後,港府動作頻頻,近來香港許多泛民派、本土派組織與教協解散,皆為港府整肅行動的一環。如今港府正式起訴支聯會,更有特別意義。因支聯會乃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時,香港的愛國民主派人士成立,成立至今每年皆主辦維園六四燭光晚會,為香港「民主回歸派」的代表,但因其本身在國族意識形態為中國民族主義,在近年香港本土意識興起下,也常被香港本土派批評。如今支聯會也難逃港府的整肅,其所象徵的六四精神、中國民主化的希望,也逐漸黯淡。   (2) 「開倒車」?中國弱化英語教育意味著什麼 (紐時中文網) (圖片來源:紐時中文網) 中國政府在近日不斷縮減教育政策,其中「英語」從原本大力栽培的科目,一霎時淪為民族主義的標靶。從去年有人大代表建議將英文從高考必考科目移除後,近日上海市又禁止市內小學舉辦英語期末考試。對英語的打擊遠不止於此。中國官方在更早時禁止了中小學使用原文教科書,這項禁令更波及到大學內,許多敏感的大學科系只能無奈改採較次等的中文教科書。這樣子英文教育開倒車的現象,外界認為是由於民族主義,使中國採取更鎖國更本位主義的教育政策。這樣子的改變,會否使中國離開後改革開放時代,倒回大躍進時代。 這篇新聞整理了中國近日以來的英語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教育縮緊的政策下,事實上各科目皆有受到影響,並非僅英文一科飽受戕害。但外界對英文的高度關注可以側面顯示其不僅作為一門「學科」,更多地是傳達中國官方對國際的態度。中國對英文的高度針對,會否使其走回老路,閉關鎖國(或著說民族主義將把中國帶到何種瘋狂的境地)值得我們繼續留意。   (3) ...

新聞周報:2021/08/30-09/05

圖片
(1)  立陶宛中國關係緊張影響文化交流 節目、出版喊停 (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近來立陶宛與中國關係陷入冰點,因立陶宛政府先前宣布將與台灣互設代表處,此舉已採到中方紅線,中國上個月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也要求立陶宛召回駐中大使,這也是歐盟史上首次有成員國駐中大使遭召回。而近期雙方文化交流也受政治關係影響,立陶宛駐中國大使館文化參贊伊萬納斯卡斯日前便表示,立陶宛在中國的文化藝術活動已陸續遭取消或暫停,而翻譯書籍等出版工作亦受到限制。 立陶宛在宣布互設代表處前,已有諸多引起北京不悅的舉措,如在《2019年國家威脅評估報告》中,首次將中國視為國安威脅,近來國會表決通過認定中共在新疆實行種族滅絕,以及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互動機制。近年來歐盟對與中國合作更為謹慎,各國民眾對與中國交流也表達疑慮,如匈牙利民眾近來抗議復旦大學在布達佩斯,而立陶宛與中方關係惡化,似乎也代表如何經營與歐盟成員國的關係,將是北京的一大挑戰。 (2)  China Has Two Paths to Global Domination (Foreign Policy) (圖片來源:Foreign Policy) 這篇專欄是由Hal Brands 和 Jake Sullivan所合著,前者為JHU SAIS教授,而後者則為當前美國白宮安全顧問,而此篇文寫於2020年的美國大選前,因此某種程度上,反映當前華府決策單元內部對於中國之看法以及態度。於文中,作者們開頭回顧了近年來中國所懷有的擴張行徑,包含於海權的競爭,以及於高科技產業的稱霸,顯示出中國所抱持的“修正主義”特徵,同時也說明道中國未來大戰略的可能走向。 作者們認為未來的中國將存有兩種的“稱霸”路徑,雖然文中並沒有直接點出,但很明顯兩作者所採取的理論角度為攻勢現實主義與霸權穩定理論。第一條路徑,作者認為,中國將試圖仿照美國的門羅主義政策,於西太平洋內爭取海權,以確保自身安全,因此中國將極力打造與美國匹敵的艦隊,以確保其將第一島鏈納入勢力範圍,而作者認為此為大多數美國戰略家所預測之路徑,乃因這個版本的中國完全仿效19世紀美國。但是,正如同J. Mearsheimer於《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所寫道,崛起霸權不會主動向既有強權挑起一場不可能勝出的軍備競賽,而作者於此篇文章也提出類似觀點,認為中國當前難以於軍事場域勝出美國...